公共基础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4-04-16 09:23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http://sd.huatu.com/ 作者:德州华图 来源:华图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章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1、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加速: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最终形成:《辛丑条约》的签订。
2、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作了如下分析:
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5、近代中国革命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1)性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从正规意义上说是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纲领。同盟会的纲领(1905 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旧三民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历史地位。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同时也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它成了 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4)经验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除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外,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它没能提出一 个明确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能把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发动起来造成一个农村大变动,没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它表明,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7、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转变条件: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
B.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C. 1915 年开始的由陈独秀等发动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成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国际因素、时代条件。
【真题精选】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A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就国际背景而言,它成立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就国内条件来看,它的成立不但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 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地说: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②中国工人阶 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④列宁领导 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党的成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①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 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③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 并成为其中一部分。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根本上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最根本的目的是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基本动力。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①新的时代条件,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②新的领导阶级,即由 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③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指导。④新的革命前途, 即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不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区别是“主 要的革命者”(即领导阶级)的不同。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关系问题,中国革命的现在阶段和将来阶段的关系。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党内在革命前途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一次革命论”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 念,1949年 6月 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著作,完整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 利,也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已全面付诸实践。
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资工商业。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作了分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使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只能是一种 过渡性的经济,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4、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统一战线
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时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1927年。参加人员: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它是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主要目标:推翻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主义共和国。主要阶段:国民革命时期。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时间:1927年——1937年。参加人员: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目标: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主要阶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1937年——1945年。参加人员: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主要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主要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实际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间:1945年——1949年。参加人员: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人士、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主要目标: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主要阶段:解放战争时期。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原则和基本经验。
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联盟;二 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第一个联盟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统一战线的第二个 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整个说来,统一战线本身就是这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必须正确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具体地说就 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 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
统一战线基本经验: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必须区分清楚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政治势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施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打击敌人。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4)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坚强的人民武装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二、武装斗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1)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它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2)中国革命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①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基本国情,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最根本原因。
②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能走议会道路,也不能像俄国的十月革命一样走先占领城市、后进攻农村的革命道路。
②中国人口中80%是农民,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③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有密切关系。
(4)“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武装斗争要和其他形式的斗争配合。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毛泽东也做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的凶残,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
(3)敌我力量的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的军阀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关于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紧密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观念。
4、人民军队的建设原则——党指挥枪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这个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根本原则。(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3)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
5、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第一、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第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第三、十大军事原则。
三、党的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发表的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称之为一项“伟大的工 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建党 学说。
2、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在农村和城市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
(2)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4)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第一、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第二、注重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5)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整风运动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1942年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
【练习一】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A)
A.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B.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
C.资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
D.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
2.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时间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 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营。其中一条是党的建设必须把__建设放在首位。
A思想 B政治
C组织 D作风
-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下一篇:没有了